全国服务热线:

028-86621116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肉类

肉类

“大食物观”专家谈|程广燕:“大食物观”理念下动物蛋白供给保障方案

发布时间:2024-03-20 17:27:02 发布来源: 开云官网登录入口

  日前,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组织召开了“大食物观”学术研讨会。会上,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程广燕做了《“大食物观”理念下中国动物蛋白保障方案》报告。

  程广燕认为,动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接近,是维持人类生命健康、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的东西。每生产1克动物蛋白需要6-40克粮食,不同来源的动物蛋白耗粮数量差异很大,近10年来粮食需求的增量几乎全部来自饲料粮。可以说,动物蛋白供给数量与结构不仅关系到国民营养健康,还与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息息相关。

  2021年我国人均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消费量分别为69.6公斤、42.5公斤、24.1公斤、22.8公斤,扣除全产业链损耗与不可食部分,折合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37.7克/天,与1978年的6.5克/天相比,增加了近5倍,与世界平均、亚洲中等水准相比,分别高出13.7%、29.5%,但与我们饮食上的习惯相近的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相比,仍有11.5克/天、16.2克/天、7.7克/天的差距。从结构看,突出特征是“一高两低”,肉类占动物蛋白消费的57.0%,明显高出全球、亚洲中等水准9.3个、15.4个百分点;水产品占动物蛋白消费的14.0%,低于全球17.1%、亚洲23.0%中等水准;奶类占动物蛋白消费的9.0%,明显低于全球26.1%、亚洲23.8%的平均水平。

  从国际动物蛋白消费规律分析,据FAO数据,从全球来看,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人均动物蛋白需求量也越高。目前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需求已处于世界较高水准,借鉴国际国内发展规律,未来仍有增长空间,但增速趋缓。

  基于国际规律、历史演变、不同人群动物产品消费特征,结合收入、人口、城镇化、老龄化等因素分析,预计2035年我国人均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消费量分别增至76公斤、53.4公斤、25公斤、34公斤,与2021年相比,分别增加6.18公斤、10.87公斤、0.92公斤、11.23公斤。据此测算,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需求将于2035年达到峰值43.4克/天,与2021年相比,增加5.8克/天。

  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预测,随着中国居民营养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健康意识增强,食物消费将由当前的“吃饱吃好”加快向营养均衡转型。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出的各类食物推荐摄入量,按中值水平即肉类70克/天、奶类400克/天、蛋类50克/天、水产品50克/天,折合动物蛋白40.9克/天,再进一步考虑消费环节约6%的损耗浪费,达到新版膳食指南推荐标准,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量需达到43.5克。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预测,2035年我国人均动物蛋白需求在43.4克/天-49.2克/天之间,为便于分析,以中值46克计,与2021年相比增加22%。综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联合国多方预测,预计2025年我国人口将开始下降,2035年降为13.91亿人,动物蛋白总需求量增幅约为20%,如动物产品生产与消费结构不变,将带动饲料需求同步增长。

  我国既是人口大国,又是农业大国,人均农业资源非常有限,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持续增产难度较大,要坚决贯彻落实习“大食物观”重要论述,快速推进从生产端向供需两端调控、从单纯做“加法”向统筹“减法”“加法”转变,秉承营养优化、资源减量原则,程广燕提出了保障方案:

  一是立足居民营养健康需求,兼顾国人消费习惯,积极推动动物产品结构优化。每生产1公斤干物质,肉类、奶类、蛋类、水产品对应的粮食需求分别为21.7公斤、8.4公斤、10.9公斤、4.4公斤,奶类和水产品饲料转化效率最高,而且两者消费水平低、离营养需求差距较大。

  建议稳定现有肉类蛋类消费水平,未来动物蛋白增量通过增加奶类和水产品实现,同时减少红肉在肉类中占比,将禽肉提高至40%。在这种结构下,到2035年满足人均46克动物蛋白需求,饲料粮只要增加576万吨、青贮玉米3400万吨(折玉米1360万吨),饲料粮需求减少5500万吨以上。要增加的3400万吨优质牧草可通过开发季节性闲田、盐碱地解决,做到不与粮争地。

  二是把减少食物损耗浪费作为动物蛋白保供的重要方法。综合团队调研和已有研究,我国食物全产业链损耗浪费率为20%,总体减损空间在5成左右,如减损一成,可减少食物热量损失22万亿千卡,相当于1100万吨粮食,满足约2400万人一年的生活。

  一是通过精准营养提高养殖业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已有试验表明,最高可将饲料中豆粕用量由当前的15.3%降至8%。精准制定饲料配方,推行精细加工工艺,能大大的提升饲料转化效率约3%。

  二是充分挖掘可利用非粮型饲料资源,我国非粮饲料资源来源广、种类多、总量大,有专家估算每年有4亿吨非粮饲料原料,建议加快饲料粮替代原料营养价值评价与应用,有效促进饲料养殖行业少用粮、多增料。

  三是提倡适度规模和种养结合,扩大饲草生产,优化粮饲结构,开展“零碳”牧场认证,引导养殖业向可持续低碳转型。

  在确保传统蛋白产能的前提下,要加快利用生物合成技术开展食用蛋白、饲用替代产品研制,拓宽蛋白产业边界,是落实“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

  一是针对生物培育肉、微生物蛋白肉、昆虫蛋白肉等动物蛋白替代全球热点产品,要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抢占国际研究制高点,从跟跑、并跑实现领跑,预防发达国家形成技术垄断。

  二是加快新型饲料产业化推广应用。快速推进一氧化碳合成蛋白、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微生物蛋白等新型饲料产品产业化应用,对新型饲料产品免收增值税,引导鼓励饲料企业创新创制,扩大饲料来源。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今年是种业振兴行动由“三年打基础”转向“五年见成效”的关键一年。2024中国种子(南繁硅谷)大会3月17日开幕以来,记者采访参加会议的专家、企业代表,听听他们带来关于种业高水平发展的最新动态。

  截至2023年底,全国基站总数超337.7万个,5G移动电线亿户,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光纤和移动宽带网络,覆盖所有地级市城区和县城,5G应用已深入千行百业,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记者19日从西北大学获悉,该校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刘鹏副教授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国武教授团队申请的两种新矿物,近日经国际矿物学学会新矿物命名与分类专业委员会审查、投票,均通过认定。

  此次开放的科研设施及试验平台共10项,展现了我国核工业科学技术创新的“硬核实力”。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3月20日,搭载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动力电池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是最核心的安全部件,它可以深刻影响不同车的性能、安全、可靠性以及二手车价值。

  经国务院批准,2024中关村论坛将首次在刚建成的永久会址举办,时间定于4月25日至29日,今年的年度主题为“创新:建设更美好的世界”,将坚持高端定位,更突出国家级和国际化。

  闵恩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也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学工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为我国能源化工行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21年到2023年,集团营收从30亿元提升到52亿元,主要作物市场占有率从7%提高到10%,新品种营收占比从8%提升到20%。

  最新论文是第一篇指出宇宙组成不需要暗物质,同时也能与某些宇宙学关键观测结果相吻合的论文。

  方恩权透露,该研究成果用于广州、福州等多条地铁线路施工中,实现了盾构带压开仓超过100台·次,大幅度的降低了盾构施工风险。

  据介绍,“海基二号”将于近期进行海上安装,建成后将服役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助推亿吨级深水老油田焕发新生机。

  高华伟介绍,实验室里,项目组正接着来进行大豆耐密性、耐旱性的性状搜集,为下一步亲本选配做准备。

  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成为热词,社会各界投以关注的目光。这个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有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是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为发展“明底线”“划边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答记者问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3月17日公开发布。意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提出了哪些重点任务?记者就此采访了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

  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新能源发电规模持续迅速增加,新型储能进入大规模发展期。“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过1000亿元,有力支撑能源电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北京时间3月14日21时许,在地面科学技术人员的密切协同下,中国空间站材料舱外暴露实验装置及样品组合体由空间站机械臂成功转移至空间站气闸舱内。次日,航天员把取回的组合体从气闸舱转移至实验舱,并将装置内科学实验样品进行拆卸、存储。后续实验样品将随神舟飞船返回地面,移交科学家进一步开展地面研究工作。

友情链接 开云官网登录入口 Kaiyun体育官方入口 kaiyun体育最新版
-->
Copyright© 开云官网登录入口|kaiyun体育最新版 © 2019-2020 版权所有 蜀ICP备11004075号-5